杨山位于汝河以北、伊河以南的秦岭东段支脉外方山之间,地形险峻,主峰海拔1786.9米。三面悬崖峭壁,只有西面较为平缓。山顶上大约有百余亩的面积,中央有一潭清泉,四季不断流淌,犹如一座天然的山堡,易守难攻。
在清朝末年,政局动荡,民生困苦,杨山脚下的哥佬会首领王天纵带领数百手下,依山为据点,劫富济贫,逐渐壮大。辛亥革命后,王天纵联络河南的绿林好汉,与关金钟、张屏、柴云升等人一起结拜为“杨山十弟兄”,并以杨山为总部,周围的嵩县上八镇为外围防线,建立了一个坚固的根据地。
王天纵设立了三条纪律:不许强奸妇女、不许在山周围五十里内抢劫、不许私吞公款,这使得杨山声名远扬。民国六年,孙中山通过田范九与王天纵取得联系,并任命他为靖国豫军总司令。王天纵随即带领手下改编为河南靖国军,进入鄂西与北洋军阀作战。三年后,他因病死于夔州,手下被河南军阀刘镇华收编,成为“镇嵩军”的主力。
展开剩余84%在带兵前,王天纵为了防止土匪利用杨山作为据点危害百姓,也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决心,命人烧毁了山寨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军侵占河南,肆意烧杀抢掠。为了逃避战火,周围的村民纷纷上山定居,逐渐在山顶上建立了一个小村落。
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发展,很多原本住在山顶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实施了“易地扶贫搬迁”政策,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进山下的安置房,过上了更好的生活。但仍有少数几户人家选择留在山上,继续过着原始的生活。
去年冬天,我与一支民俗摄影小队进入杨山,亲眼见到了这里被驴友们称为“山中最后一块农耕净土”的杨山。当地的几户人家至今不愿离开,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,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。
我们清晨早起,天还未亮就出发了。山中的冬天早早披上了灰褐色的外衣,沿途几乎看不见人迹。我们的两辆越野车沿着山路行驶,经过十几公里后,在一个山脚的转弯处停了下来。向导告诉我们:“从这里开始,路就不太好走了,只有村民修的小道,三轮车可以走,但大车进不去。我们需要沿着这条小道继续走几个小时。”
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靠近山顶的一对老夫妻家,他们靠养蜂为生。虽然山路曲折,但因有人工修整,行走起来并不困难。穿过密林,翻越山梁,走了一个多小时后,几声狗叫传入耳中,再转过一个弯,几间木屋出现在眼前。
这几间木屋被木栅栏围住,院子里种着几棵梨树和山核桃树。房子虽然有些老旧,但十分干净,窗户也换成了铝合金窗。屋外正值晌午时分,我们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男人正在院子里劈柴,看到我们后,他放下手中的活,喊了一声厨房里的妻子,将我们迎进院子。
屋里,大娘热情地请我们坐下,和我们聊了起来。大娘告诉我们,丈夫姓陈,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山里生活,以务农和养蜂为生。虽然政府曾派人劝他们下山,但他们仍选择留下来。两人的孩子都已搬到山下的安置房里,但陈大叔不愿意下山。
大娘介绍,过去他们一家主要靠种田为生,山坳里有良田,种小麦和玉米。近年来,政府提倡退耕还林,还在山上种植了松树和柏树,不仅有助于绿化恢复,也能为景观树间伐提供收入。村里曾有十几户人家,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离开了,剩下的都选择住在山上。
我们好奇地问,既然政府已为大家提供了安置房,为什么不搬下山呢?大娘笑着回答说:“习惯了,山上住得很舒适,夏天比山下凉快,还能做民宿接待游客,赚点外快。”
此时,大叔依旧静静坐着,看着我们。聊起养蜂时,他显得特别兴奋,大叔分享了养蜂的技巧和经验:冬季蜜蜂需要特别注意保暖,避免蜂群受冻或发生盗蜂现象。冬季也是蜂王休眠期,必须及时培育新的蜂王,以保证蜂群的生产力。
吃过午饭后,陈大叔给我们展示了他家的蜂蜜,介绍了如何辨别土蜂蜜与假蜂蜜。真正的土蜂蜜颜色较透明且粘稠,用筷子挑起时能看到柔性长丝,且带有轻微的花香味。
在我们的交谈中,一位熟悉的邻居,武大姐也来到家里。她告诉我们,她曾住在杨山,后来搬到山下的安置房,但因为丈夫被政府聘为护林员,她又搬了回来。她提到,山上除了陈大叔一家,另一户年轻人也留下来开民宿,生意很好。
临别时,我问大娘:“你们两人住在山上,难道不觉得孤独吗?”大娘笑着说:“山里人习惯了,虽然大家搬下山了,但现在有了手机和电视,大家也能通过视频和亲戚朋友保持联系,不觉得孤单。”
在下山的路上,向导告诉我们,许多游客羡慕大叔大娘这种安逸的生活方式,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物质的欲望,过着与世无争的自然生活。
这让我深思,在现代社会,许多人迷失于物质追求,表面上风光无限,实则内心空虚。相比之下,住在杨山的陈大叔和大娘,过着简朴却充实的生活,反而成了一种“世外桃源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